

玉米秸稈還田-大豆輪作是黑土地保護的法寶
發布日期:2022-03-21 信息來源: 點擊量:
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加大耕地輪作補貼力度,在東北地區開展糧豆輪作,鹽堿地開展種植大豆示范”。擴大大豆種植,實施玉米秸稈還田-大豆輪作不僅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還是黑土地保護的不二法寶。
一、我省大豆生產的的基本形勢
總的來看,目前我省大豆種植形勢不容樂觀。盡管近幾年國家出臺了許多鼓勵農民種植大豆的優惠政策,但我省大豆種植面積一直徘徊在400萬畝左右,僅占歷史最高時期的40%左右,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始終不高。主要原因:一是與種植玉米比較,大豆產量低、價格不高,效益出現“倒掛”。以目前我省的大豆、玉米平均產量和價格計算,種植大豆要比種植玉米每公頃少收入3000-4000元,只有玉米和大豆價格比值達到1:3.5,才能實現農民種植大豆收益的平衡。二是大豆是喜溫喜濕作物,對水份要求比較敏感。我省大豆主產區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雖然耕地資源比較豐富,但由于降水偏少,白城地區年降水不足400mm,旱情頻繁,如果大豆生長中后期結莢鼓粒期出現伏旱或秋吊,會使幼莢脫落或莢粒干癟,造成嚴重減產;三是我省西部大面積的鹽堿耕地是蘇打型鹽堿土,土壤含鹽量高,PH值較大,鹽害嚴重,如果土壤含鹽總量達到0.6%以上,植株由于生理干旱死亡。因此西部地區重鹽堿土耕地,在沒有灌溉條件下不適合種植大豆。
今年國家加大了大豆種植的補貼力度,吉林省多數縣份大豆補貼為400-450元/畝,可以保證種大豆收益和玉米基本持平或略有增加,調動農民種大豆的積極性,緩解近幾年我省大豆種植下行的壓力。
二、玉米秸稈還田-大豆輪作的意義
從國家需求上來看,通過輪作擴大大豆種植,可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目前我國糧食總產已達到1.3萬億斤階段性水平,人均糧食占有量為474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還高18.5%,基本上實現了主糧自給,但仍存在結構性短缺的糧食安全問題,最突出的是大豆供給嚴重不足。目前我國大豆平均每年生產1900萬噸,需進口9000萬噸,占總需求量的82.6%,因此需要適當擴大大豆種植規模,努力提高大豆產能,彌補大豆生產短板。
從黑土地保護上來看,玉米秸稈還田-大豆輪作是最好的黑土地利用方式和保護途徑。東北是我國大豆的主產區,黑土地特別適宜優質大豆生產,東北大豆種植面積占全國的一半以上。但大豆種植忌重茬和迎茬,輪作不但解決了大豆重迎茬問題,還可以提高玉米秸稈還田效率,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土壤,增加土壤生物多樣性。一是,可以較好解決玉米連作秸稈還田生物量過大、秸稈腐熟不好問題。玉米秸稈量每公頃平均為12噸,秸稈中粗纖維含量平均為33.4%;大豆秸稈量每公頃平均為4噸,秸稈中粗纖維含量比玉米低,平均為28.4%,大豆的秸稈總量和粗纖維含量均低于玉米,容易腐解,因此輪作大豆可以解決玉米連年秸稈還田腐熟問題。二是,大豆是“肥茬”作物,不但增產,而且可以少施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大豆茬種玉米比多年連作玉米平均增產7-11%;大豆一生中的需氮量40-60%來自于根瘤固氮,施用氮肥僅是玉米的1/4;大豆屬直根系,根系深,利用大豆不同的營養生態位,可以吸收土壤深層養分和前茬作物殘留養分。三是,玉米與大豆等豆科作物輪作可以改善土壤生態環境和區系微生物結構,有效抑制雜草,減少寄生性和病源寄主;不同輪作作物根系分泌物產生的“化感效用”還可以殺死大量蟲卵和土傳病菌等,都可以減輕作物的病蟲草害,實現綠色防護。
三、玉米秸稈還田-大豆輪作的技術模式與方法
玉米秸稈還田-大豆輪作技術模式可以表示為:玉米(秸稈還田)-玉米(秸稈還田)-大豆(秸稈還田)。具體的秸稈還田技術方法:
第一年,種植玉米,主要采用玉米秸稈粉碎條帶旋耕還田技術。以寬窄行交替休閑種植、秸稈粉碎旋耕歸行覆蓋、免耕播種、行間深松追肥為主體技術,集成其它田間管理技術。
第二年,種植玉米,主要采用玉米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技術。以秸稈粉碎翻壓還田、翻后重耙整地,施用有機肥調節土壤碳氮比和免耕播種為主體技術,集成其它田間管理技術。
第三年,種植大豆,秸稈還田采用技術同第一年。
需要提示的是,全省由于氣候條件、土壤類型不同,秸稈還田的技術和方法也不同,一定要因地制宜,采取適合當地的秸稈還田方法,不影響播種質量。比如崗坡地、山地白漿土等,黑土層較薄、白漿障礙層較淺,都不宜秸稈深翻還田,可以換用秸稈粉耙(旋)還田技術,不翻動底層土,秸稈垂直還田,但可能由于作業深度不夠,玉米除草劑殘效對下茬種植大豆有影響,需要采取其他生物措施提高大豆抗除草劑毒害的能力;再比如,西部地區由于干旱,無論是玉米秸稈還田,還是種植大豆,都需要采用節水灌溉,保證玉米出苗和大豆全生育期對水分的需求。在鹽堿地示范種植大豆要選擇抗鹽堿、抗旱的大豆品種,種植地塊要是含鹽量<0.3%土壤,確保大豆出苗。
一、我省大豆生產的的基本形勢
總的來看,目前我省大豆種植形勢不容樂觀。盡管近幾年國家出臺了許多鼓勵農民種植大豆的優惠政策,但我省大豆種植面積一直徘徊在400萬畝左右,僅占歷史最高時期的40%左右,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始終不高。主要原因:一是與種植玉米比較,大豆產量低、價格不高,效益出現“倒掛”。以目前我省的大豆、玉米平均產量和價格計算,種植大豆要比種植玉米每公頃少收入3000-4000元,只有玉米和大豆價格比值達到1:3.5,才能實現農民種植大豆收益的平衡。二是大豆是喜溫喜濕作物,對水份要求比較敏感。我省大豆主產區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雖然耕地資源比較豐富,但由于降水偏少,白城地區年降水不足400mm,旱情頻繁,如果大豆生長中后期結莢鼓粒期出現伏旱或秋吊,會使幼莢脫落或莢粒干癟,造成嚴重減產;三是我省西部大面積的鹽堿耕地是蘇打型鹽堿土,土壤含鹽量高,PH值較大,鹽害嚴重,如果土壤含鹽總量達到0.6%以上,植株由于生理干旱死亡。因此西部地區重鹽堿土耕地,在沒有灌溉條件下不適合種植大豆。
今年國家加大了大豆種植的補貼力度,吉林省多數縣份大豆補貼為400-450元/畝,可以保證種大豆收益和玉米基本持平或略有增加,調動農民種大豆的積極性,緩解近幾年我省大豆種植下行的壓力。
二、玉米秸稈還田-大豆輪作的意義
從國家需求上來看,通過輪作擴大大豆種植,可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目前我國糧食總產已達到1.3萬億斤階段性水平,人均糧食占有量為474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還高18.5%,基本上實現了主糧自給,但仍存在結構性短缺的糧食安全問題,最突出的是大豆供給嚴重不足。目前我國大豆平均每年生產1900萬噸,需進口9000萬噸,占總需求量的82.6%,因此需要適當擴大大豆種植規模,努力提高大豆產能,彌補大豆生產短板。
從黑土地保護上來看,玉米秸稈還田-大豆輪作是最好的黑土地利用方式和保護途徑。東北是我國大豆的主產區,黑土地特別適宜優質大豆生產,東北大豆種植面積占全國的一半以上。但大豆種植忌重茬和迎茬,輪作不但解決了大豆重迎茬問題,還可以提高玉米秸稈還田效率,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土壤,增加土壤生物多樣性。一是,可以較好解決玉米連作秸稈還田生物量過大、秸稈腐熟不好問題。玉米秸稈量每公頃平均為12噸,秸稈中粗纖維含量平均為33.4%;大豆秸稈量每公頃平均為4噸,秸稈中粗纖維含量比玉米低,平均為28.4%,大豆的秸稈總量和粗纖維含量均低于玉米,容易腐解,因此輪作大豆可以解決玉米連年秸稈還田腐熟問題。二是,大豆是“肥茬”作物,不但增產,而且可以少施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大豆茬種玉米比多年連作玉米平均增產7-11%;大豆一生中的需氮量40-60%來自于根瘤固氮,施用氮肥僅是玉米的1/4;大豆屬直根系,根系深,利用大豆不同的營養生態位,可以吸收土壤深層養分和前茬作物殘留養分。三是,玉米與大豆等豆科作物輪作可以改善土壤生態環境和區系微生物結構,有效抑制雜草,減少寄生性和病源寄主;不同輪作作物根系分泌物產生的“化感效用”還可以殺死大量蟲卵和土傳病菌等,都可以減輕作物的病蟲草害,實現綠色防護。
三、玉米秸稈還田-大豆輪作的技術模式與方法
玉米秸稈還田-大豆輪作技術模式可以表示為:玉米(秸稈還田)-玉米(秸稈還田)-大豆(秸稈還田)。具體的秸稈還田技術方法:
第一年,種植玉米,主要采用玉米秸稈粉碎條帶旋耕還田技術。以寬窄行交替休閑種植、秸稈粉碎旋耕歸行覆蓋、免耕播種、行間深松追肥為主體技術,集成其它田間管理技術。
第二年,種植玉米,主要采用玉米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技術。以秸稈粉碎翻壓還田、翻后重耙整地,施用有機肥調節土壤碳氮比和免耕播種為主體技術,集成其它田間管理技術。
第三年,種植大豆,秸稈還田采用技術同第一年。
需要提示的是,全省由于氣候條件、土壤類型不同,秸稈還田的技術和方法也不同,一定要因地制宜,采取適合當地的秸稈還田方法,不影響播種質量。比如崗坡地、山地白漿土等,黑土層較薄、白漿障礙層較淺,都不宜秸稈深翻還田,可以換用秸稈粉耙(旋)還田技術,不翻動底層土,秸稈垂直還田,但可能由于作業深度不夠,玉米除草劑殘效對下茬種植大豆有影響,需要采取其他生物措施提高大豆抗除草劑毒害的能力;再比如,西部地區由于干旱,無論是玉米秸稈還田,還是種植大豆,都需要采用節水灌溉,保證玉米出苗和大豆全生育期對水分的需求。在鹽堿地示范種植大豆要選擇抗鹽堿、抗旱的大豆品種,種植地塊要是含鹽量<0.3%土壤,確保大豆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