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響應省政府號召,宣傳推廣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新技術新模式,提高我省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總結交流水稻綜合種養經驗,推動我省種植業結構調整,我站于2018年7月17~18日在梅河口市舉辦了吉林省農業綠色生產新技術新模式暨水稻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技術觀摩交流會。來自全省各市(州)縣(市、區)農技推廣站(中心)負責人、技術骨干和種植大戶代表共80多人參加了會議。
參會代表觀摩了梅河口市水稻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示范現場:福民街道幸福村的“公司+村+農戶”的村企合作模式、曙光鎮西太平村曙光農業專業合作社、梅河口市杏嶺鎮鑫臣農機化生產專業合作社。會上吉林市昌邑區春新農場交流了稻田養蟹觀光休閑農業經驗,梅河口市天成畜禽養殖有限公司分享了稻田養鴨成功經驗。省農業總站副站長相洋做了大會總結。
一、梅河口市稻田養鴨和昌邑區稻田養蟹模式可復制、可推廣。
從實際觀摩和經驗介紹來看,兩種模式符合綠色農業發展方向,它的成功給我們提供了經驗,值得推廣。稻田養鴨(蟹、魚)可改善稻田環境,為水稻松土施肥,防病除草,增加水溫,從而提高稻谷產量、提升水稻品質,同時又獲得相應的附產品,這項技術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優點,可以實現“一地多用、一水多用、一舉多得、一季雙收”,對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二、水稻綜合種養作為水稻綠色優質高效生產模式得到了國家農業農村部、省政府高度肯定。
在7月初召開的全國糧油綠色優質高效創建推進落實會上,農業部種植業司潘文博副司長對對綠色優質高效創建模式之一——水稻綜合種養給予高度肯定。在農業農村部印發的《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中,種養加一體化循環技術模式被列入推廣應用模式之一。省政府也把稻田綜合種養列入我省農業農村新技術推廣內容之一。所以建議將水稻綜合種養技術納入水稻綠色優質高效創建活動中,給予資金補助扶持。
最后,就當前農作物長勢提出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意見:
一是因地制宜抗災害。目前正值防汛關鍵期,7月中旬至8月中旬仍將有區域性和局地暴雨天氣,各地要密切關注雨情,提前做好預防和準備工作。對地勢較低、田間易積水的地塊,要提前進行挖溝排水,及時清理、疏通排水溝渠,防止后期集中降雨造成內澇,降低倒伏發生的可能。在玉米生長后期,如遇嚴重干旱,要針對 受旱程度,指導農民科學節水抗旱,防止秋吊影響產量。條件較好地區可采用滴灌、噴灌、微噴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措施;條件相對較差地區采用錯時壟灌、隔壟交替灌等節水灌溉方法,有效減少用水量及成本,做到應澆盡澆,努力將干旱影響降至最低。
二是統籌防治病蟲害。要密切關注玉米螟蟲、大斑病、二代粘蟲等危害性病蟲害。針對今年一些玉米地塊苗小苗弱,雜草較多,部分區域監測一代粘蟲成蟲量較大,滿足粘蟲高發的條件,務必要高度關注粘蟲的發生和發展,及早做好預測預報,儲備好藥械等相關物資,采取化防和生防相結合,實行統防統治、群防群治,做到早發現、早防治。
三是加強田管促早熟。一是對由于前期干旱玉米、大豆發育遲緩,機械尚能進地的地塊,應及時進行中耕淺趟;有條件的地區,針對具體情況進行深松,改善耕層物理環境,促進根系發育,提高抗倒伏能力。二是對整齊度較差的玉米和大豆地塊,應對三類苗進行針對性人工補肥。并可噴施蕓苔素內脂等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植株恢復性生長。三是水稻應以易受早霜危害的貪青晚熟地塊、低洼地塊作為重點,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或其他促早熟劑,加快籽粒灌漿速度,提高抗御低溫能力和籽粒充實度,促進水稻安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