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主要農作物生育中后期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意見
發布日期:2019-07-23 信息來源: 點擊量:
根據全省農情信息監測,目前我省玉米正處于拔節末期-抽雄期,播種較早未受前期干旱影響的地塊已經進入抽雄期,株高達到270cm以上;前期受干旱影響地區及東部冷涼區還未完全進入抽雄期,平均株高200-220cm。水稻處于孕穗期,全省整體葉齡在10-11葉左右,較常年生長進度略有延遲,有效分蘗數略有不足。目前正值農作物生長關鍵時期,后期仍面臨旱澇、風災、生物災害、低溫冷害及早霜等不確定因素威脅。目前,2019年中央農業生產救災資金已下撥到位,各地要根據生產實際充分利用資金做好應對自然災害的準備,適當開展促早熟及救災工作,同時要統籌利用好相關惠農資金,做好中后期田間管理工作為確保今年我省糧食豐產豐收奠定堅實基礎?,F提出我省農作物生育中后期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意見,供各地參考執行。
一、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一)玉米。一是排澇防旱保生長。針對近期部分地區連續多雨的情況,對一些低洼易澇、山區溝塘地塊,應盡快疏浚排水渠道,提前做好排水防澇抗倒伏工作。中西部地區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做好土壤墑情監測,防范后期可能發生嚴重的旱情,如遇“秋吊”跡象,應及時澆水,滿足作物生長發育需求,避免因旱造成減產。二是補施粒肥增粒重。多雨易導致肥料淋失,引起后期脫肥。在玉米吐絲期,應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和植株長勢,及時追施速效氮肥,并適當增施鉀肥。但施肥量不宜過多,施肥時期不宜過晚,防止貪青晚熟。也可在灌漿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尿素等混合液,促進光合產物積累,增加粒重。
(二)水稻。一是淺水增溫。當前生產中首要的工作是通過合理灌溉,提升地溫和水溫,提高土壤含氧量,促進根系發育和植株營養生長。水稻孕穗期需水多,要采取間歇灌溉方法,即灌3㎝淺水層,待落干至腳窩有水晾1-2天,再灌3㎝淺水;齊穗后到灌漿期,進行濕潤灌溉,增加土壤通氣性,提高地溫,養根保葉,延長上部葉片壽命,促進水稻早熟。二是深水護胎。在孕穗-開花期如遇階段性低溫,應適時深灌20cm水層,護胎保產。各地要時刻注意氣象預報,東部地區要做好障礙性冷害的防御工作。三是施肥促熟。對生育延遲較重的田塊,及時噴施磷酸二氫鉀、蕓苔素內脂等葉面肥,增強植株抗低溫能力,加速源庫轉化,促進早熟;對有效穗數不足的田塊,適時追施粒肥,提高結實率,增加千粒重,提高水稻抗逆能力,從而保證產量。
(三)其它作物。要根據天氣變化及作物生育特性,做好田間管理工作,中西部種植大豆、花生及雜糧雜豆易旱地塊要做好水分管理工作,發生旱情及時進行灌溉,同時要因地制宜,開展適當促早熟措施。
二、統防統治控病蟲
玉米螟、粘蟲、大斑病、稻瘟病是我省玉米和水稻生產的主要病蟲害。作物生長后期,溫度高、濕度大,田間郁閉,易導致病蟲加重發生。各地要加強監測預警,適時開展防治。一是加強病蟲害監測預報,充分發揮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與預警區域站作用,科學、準確預報病蟲害發生情況。重點要突出做好草地貪夜蛾及玉米粘蟲監測防控。二是加強統防統治措施落實。以農作物病蟲害飛防作業試點等項目為依托,著力發揮直升飛機、無人機、高桿噴霧機等高效植保機械高效、節藥作用,大力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三是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措施。鼓勵農戶應用殺蟲燈、誘蟲板等物理防治手段和釋放寄主天敵等生物防治措施。四是科學合理利用殺蟲殺菌劑等化學防治措施。五是積極做好玉米螟、玉米大斑病、水稻稻瘟病、大豆食心蟲等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突出做好草地螟、亞洲飛蝗、粘蟲等突發爆發的重大遷飛性害蟲的應急防控工作。
三、科學應對自然災害
受高空槽云系和臺風“丹娜絲”外圍水汽共同影響,21日6時-22日6時,我省中東部出現降水,東部部分鄉鎮出現大雨或暴雨。根據氣象部門預報,預計7月下旬初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抬,副高后部的暖濕空氣將會輸送到東北地區,受其與西風帶系統共同作用影響,7月下旬開始我省降水明顯增多,進入強降水集中期。預計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全省平均降水量為120~140毫米,比常年同期(116.5毫米)略多,其中中部降水量為130~150毫米,比常年偏多近1成;東部降水量150~170毫米,比常年偏多1~2成;西部降水量為60~80毫米,比常年偏少1~2成。期間明顯降水天氣過程頻繁:7月23-25日中東部有強降雨天氣。另外,7月28-30日、8月1-3日、8月5-6日以及8月上旬末我省還有明顯降水天氣過程。針對可能出現的災害性天氣,各地要做好科學應對準備。
(一)抗伏旱。針對可能出現的伏旱天氣,可采取如下抗旱措施。一是在抽雄前灌水,防止掐脖旱。二是噴施葉面抗旱保水劑,也可用尿素、磷酸二氫鉀溶液等連續進行多次噴霧,為葉片提供必需的水分及養分。
(二)抗洪澇。針對可能出現的洪澇天氣,可采取如下補救措施。一是對旱田受災較輕的地塊,要及時采取機械或人工辦法清溝除漬,積水嚴重的地塊要組織強排;對水田要排水曬田,提高地溫,確保正常生長。二是對受災較重的地塊,要噴施葉面肥,增強作物的抗逆性,確保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
(三)抗臺風。應對風災的主要技術措施有:一是對于玉米植株只是傾斜,莖稈與地面大于45度角的就不用扶起,以免挫傷根系造成減產;對已經倒伏,且平鋪于地上的玉米,根系沒有損傷的必須在3天內采取人工扶起,采取每2壟為一組,將相鄰的植株每4~6株綁在一起,經過3~5天后將綁繩剪斷使玉米自然生長。對于根系有損傷或根系已再次生長扎地的玉米采取墊扶措施,使玉米果穗離地。對于莖稈已折斷和扶不起來的玉米,能做青貯飼料的用做青貯飼料發展畜牧業,能做青玉米上市的要積極組織銷售,也可作為青玉米原料用作食品加工。二是針對水稻倒伏問題,只要倒伏沒有達到稻葉或穗貼地的水稻田對產量影響不大不用處理。倒伏后葉或穗貼地但莖干沒有折的水稻田,首先進行排水處理,以免稻谷出芽或腐爛。排水后地面干前適當扶一扶,必須讓葉或穗離開地面。
(四)防秋旱。作物進入灌漿期,如遇干旱天氣,將對產量形成構成危害。防范秋旱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及時灌水。有條件的地塊要及時采取澆灌措施,保障作物灌漿供水。二是抓住有利氣象條件,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三是化控增濕。葉面噴施抗旱保水劑,也可用尿素、磷酸二氫鉀溶液或過磷酸鈣連續進行多次噴霧,降溫降濕,為葉片提供必需的水分及養分。
四、促早熟防早霜
根據今年作物生長前期不利的氣候因素,視植株生長發育和天氣情況,采取合理的促熟措施。對玉米和水稻生育延遲的地塊,要結合當地生產實際,適當噴施磷酸二氫鉀或云苔素內酯等葉面肥、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作物安全成熟。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對可能發生的早霜等低溫冷害,適時采取人工煙熏等措施,提高局部環境溫度,減輕霜凍危害。
五、適時晚收保秋糧
在早霜來臨前適當延遲玉米收獲時間,以延長籽粒有效灌漿時間,加速果穗和籽粒脫水,降低籽粒含水量,提高玉米產量和籽粒品質。待苞葉干枯、黑層出現、籽粒乳線消失時進行收獲;水稻在防范早霜的同時適當延長后熟生長時間,以提高產量和品質;水稻當90~95%的谷粒變黃時為適宜收獲期,要及時搶晴天收獲,有利于稻米的優質高產和提高收獲效果。收獲太早,青米多且出米率低,米質差;收獲太晚,則落粒損失大且碎米多。嚴禁枯霜后收割,以免影響稻米質量。
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2019年7月22日